17例如,拿破仑两次攻陷罗马,将教皇掳至巴黎,又令新教皇为自己加冕。
平心而论,说老子谋略之道阴谋欺诈,有些过于激切。社会历史变化的内涵非常深奥,非心智之力可以全面把握。
而老子的政治道术思想,则与此小国寡民理想有实质性的区别。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我觉得,中国古代人论兵,以老子一句战胜,以丧礼处之最为深刻。如第三十二章所谓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就是这层意思。这一种希望以平和克制凶戾的心情,与儒家是相通的。
这是漫长历史过程沉淀在老庄概念上的基本含义这一点对于理解庄子思想的精神特质比前面一点更重要。(3)以科层化的文官制度为管理阶层,代替世卿世禄制。
尽管在这些章节里老子也强调无为,但这是说一种高明的技巧,其中包含许多治理国家的具体技术性想法。但是那个时代的老子研究,大多数学者都赞成《老子》一书晚出,晚至战国末期或西汉前期,除胡适等少数人坚持《老子》书早出的传统说法外,晚出说几乎成了定论。庄周无欲矣,而不知其用之柔也。[11]我也同意道家政治思想对战国秦汉社会发展的影响,过去被低估了,现在应当重新研究探讨这个问题。
人民生活在小规模村社之中,村与村之间亦不交往。因为二者彼此矛盾,很难理解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同时有这两种价值取向。
而且即使胜利了,也要心存悲悯,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5]这就是说,宋代一些画师,便是从机谋上理解老子,这可能是他们自己对《老子》的理解,更可能是受读书的士人对老子印象的影响。我们以这样逆志的方法来读《老子》,就觉得作者之志委实朦胧不清,作者之为人更是模糊难解。直到今天,有些研究者还是认为老子思想协调一致,并无矛盾。
政治与兵事皆有敌手,属人生搏斗的舞台,所以老子谋略之道,处处暗含如何制人而不为人所制之意。所以我认为老子道论具有两重性的倾向。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按:使十百人之器勿用一句,是根据马王堆帛书甲本改。
这种方法本身在道德上无可指责,它属于一种可以普遍运用的智慧,特别是在政治上和兵事上可以运用的智慧。[12]《老子》第三十一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只是谈一种从自然启示得来的以静制动、以宾御主、以柔克刚的方法。
故王真兵书说,历代皆有人赞同。孔子曾说,审案断狱,问明情由,罪犯伏法,审判官应当哀矜而勿喜。这里举一些代表性的例子。本文作者尚不知应如何解释这个矛盾。无为有时是指尊重历史积累而成的既定制度,主张在制度上不轻易改动造作,最好应循旧制。齐国临淄在战国初年是各国的学术思想中心。
以至后人有时会从这种学术传统反观老子,把老子视为政治思想家或是权谋家。以这样的眼光看老子,当然可以认为老子思想体用一致,并无矛盾。
但是老子谋略之道,毕竟启示了一种以退为进的胜人之术。有时是指顺民之欲应时之俗,如第六十六章所谓: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大体是这层意思。
[3]班固:《汉书•艺文志》。但是这两个方面又有不同侧重,与道家黄老刑名之术的两派大致相应。
另一方面,道又是指向政治功利的。申韩之中,又以韩非最突出。[12]老子论兵的思想,直接影响后来孙子论兵。他们有的就是像魏源这样,干脆不重视老子思想中的自然本体论。
老子之道的这两种精神取向,或者说两重性特征,我觉得是有些费解的。[9]《管子》四篇即《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郭沫若最早提出来是稷下黄老派的作品。
其中特别是关于尊重历史积累而成的习俗制度,不轻易造作的想法,被推演为《管子》四篇所谓因应之道。较重要的还有:第三十章、第三十七章、第六十章、第六十二章、第六十五章、第六十六章、第七十九章,等等。
另一方面,又具有替统治者(侯王、治国者)出谋划策的意向,大谈如何在政治、军事、人生斗争中隐蔽自己,保全自己,克敌制胜的谋略。战国初年以后,老子思想不仅在江淮一带引出杨朱、列子、庄子一系的自然人生思想,而且向北发展,在齐国生根开花。
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但事实上,在西汉黄老思想中,所谓体的问题已被大大弱化了。概而言之,老子思想的政治功利主义包括治国之道和谋略之道这两层。三 再说一下老子思想中的谋略。
特别是与庄子那样纯然浪漫,不含机谋的人比,容易显出不良存心。这两种精神取向,一种是以隐者的态度为本源,以否定现实政治、社会规范、文化传统为核心,以理想的自然之道重建人生和人类准则为指向。
用兵当然要力争取胜,但取胜有度,达到预期结果就可以了,切不可以恣意扩展战事。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随。
从古至今,这样多的人视老子为政治、军事斗争中的权谋大师,这当然是有原因的。申韩鬼谷范蠡,离体以为用,而用非其用。